首页
>
理论评论
白天
黑夜
登录
注册
古代
现代
当代
网络
外国
艺术
语言
传播
归于常识的批评——我的文学批…
我从事文学批评的时间不算长,但作为一种爱好和志向,它构成了我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首先是发自肺腑的兴趣和生命性的追求,支撑起了我对“文学批评”的认知与实践。 文学活动由创作者、读者、世界、作品四个环节组...
[查看全文]
分享到
QQ
微博
人人
微信
精彩图文
美丽如斯—…
流言编织的…
千面舍曼 …
让时代的浮…
2012:…
论媒介技术…
要让艺术家…
诗人与谁交…
当代文学
归于常识的批评——我的文学批评观及其实践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社会期待视野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话语范型
治愈系的童年
《操盘手的伊甸园》:作家要会讲故事
嵕山待有才女出——读王静的散文
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
真情抒写 自由表达——评曹桂方《咏真诗草》
震撼灵魂的精神力量——评梁衡新书《千秋人物》
现代文学
《野草》:绝望之境的永恒反抗
行走于哲学与文学之间——读杨经建《20世纪中国存…
宿命里的悲凉——说说《蚤满华袍:张爱玲的后半生》…
读鲁迅可使心灵的眸子如岩下电——杨义选评鲁迅精华…
萧红,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双重比较视角下的抗战文学研究
民国女作家:被走红与被误读
“回到鲁迅那里去”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从孙犁《铁木前传》…
网络文学
月关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穿越行善”的快感神…
网络需要规范与引导——评《谁能引导现代舆论场》
互联网是一片矛盾的海洋——评《互联网的误读》
网络文学面临“升级”的大考
网络文学别让“打赏”唱主角
莫让“打赏”遮望眼
寻觅一盏灯——呼唤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网络时代需要经典阅读
网络文学写史正当时
理论专题
儿童文学研究
李渔研究
鲁迅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
符号学研究
电视剧研究
三国演义
朦胧诗
西游记
军旅文学
科幻文学
方言研究
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研究
青春文学
中国电影
韩愈研究
中国雕塑
先锋文学
民族文学
文化市场
杜甫研究
流行音乐
金瓶梅
地方戏曲
音乐剧研究
余华研究
胡适研究
迟子建研究
网络文化
音乐教育
现代派文学
辛弃疾研究
文化产业
醒世姻缘传
广告
话剧研究
聊斋志异
报告文学研究
莫言研究
古代文学
诗圣的禅境——评《禅解杜诗》
唐诗,读不完——读《唐诗弥撒曲》有感
《唐诗百话》解诗模式论——评施蛰存《唐诗百话》
天才与言说——读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
熔古铸今 邃密精深——评《杜甫全集校注》
一部认真扎实推广国学经典的书——读夏海的《品读国…
谈谈经典诗词的诵读
《金瓶梅》研究的一个新角度——评格非《雪隐鹭鸶—…
重新言说中国文学思想——评王齐洲教授《中国古代文…
外国文学
寻找最初的美好——读鲍尔吉·原野《像神一样生活…
重读蒙森《罗马史》
自我超越之路和神圣灵魂之思——写在《契诃夫戏剧全…
杜拉斯的背影
与海地姑娘论波德莱尔
莫马迪的诗性文学:《远古的孩子》
让那伐木者醒来——重读聂鲁达笔下的地理与风景
让经典更加精致——读《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有感
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
中外艺术
“惟票房、惟收视率、惟点击量”可以休矣
编剧的诚意——读芦苇版《白鹿原》
绘不尽是黄土情——刘文西其人其艺
中国书法史研究的体例创新——读《大师——影响中国…
戏曲“诗本体”的回归——评新编历史剧《镜海魂》
我们这个时代古音的传播者——谈单田芳
改编《红高粱》是对文学精神的一次回望
纪录片《五大道》——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交响
向着抗战精神的理性回归——评电视剧《我的特一营》…
新闻传播
文学与社会新闻的“纠缠”及开解
互联网思维与出版业
误导读者的畅销书“买榜”不能任之由之
网络表情符号为何惹人爱?
2014电视栏目——新变化与新期待
从传播失灵看经典社会主义体制的治理困境
在旗帜的引领下——党的新闻出版事业90年伟大实践…
毛泽东论舆论
两次海湾危机中的美国舆论分析
名家专栏
彭玉平
辛若水
刘超
布罗茨基
孔庆东
王本朝
赵鹏
闵大洪
黄纪苏
宕子
陈晓明
李云雷
刘放
杨泽文
邹元江
崔卫平
汪晖
汪剑钊
肖旭
高旭东
孙基林
葛永海
刘晔原
吴国盛
曹道衡
张汝伦
伍立杨
吴俊
王凯
郑振铎
桑克
时统宇
郑恩
夏爱华
张健
曾卓
谭旭东
陈先义
潘妤
雷达
频道统计
※ 文章总数:
100360
篇
※ 待审文章:
6104
篇
※ 评论总数:
103
条
※ 专题总数:
192
个
※ 专辑总数:
2888
个
※ 文章阅读:
132851947
人
※ 今日浏览:
6734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