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5-6-12 作者:汪守德 点击:3096
点击浏览汪守德专辑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习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回顾历史,中国军人始终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创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中国军人的样子很多时候就是中国精神的名片。特别是在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那些备受瞩目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军人所展现的价值理想、精神境界和英雄壮举,都让全世界更加理解了到底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在世界新军事变革飞速发展、国家安全局势日趋复杂、强军兴军面临众多挑战的今天,中国军人只有继续弘扬中国精神,以强军力量夯实中国力量,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伟大征程上肩负起时代使命、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编 者

中国军人既是民族历史的重要书写者,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创造者。

目光回望,在那刀光剑影的血色弥漫处,在那数不清的征战与厮杀中,中国军人如血肉筑起的长城,拱卫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全,深刻影响着历史之河的流向。

中国军人创造的思想极为丰富、内蕴极其广博的精神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最为瑰丽、最值得珍视的一部分。

1、中国军人身上所展现的精神特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大量篇章以激情慷慨、真挚动人的笔墨,生动记录与真诚赞颂了军人的功业与精神境界。它们生动说明,中国军人身上展现的精神特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底蕴深厚而极具风骨,对我们今天仍然是一种无尽的思想激励和不老的精神传承。

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笔下的《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将士之勇猛,战事之惨烈,必然给诗人以极大的刺激与震撼。因此他以满怀的敬意和饱含的深情,通过残酷战争场景的真实描绘,对为国而战的死难将士,进行了热忱的讴歌与赞美。无论是诗中所歌颂的军人,还是诗人自己,都反映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秦风·无衣》那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们仿佛可以越过两千多年的时光,看到在风雪弥漫、艰苦备尝的进军途中,披坚执锐的将士们,怀着对敌的共同仇恨,团结一心,勇赴战场的震撼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一首题壁诗,传诵久远,撞击人心:“露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进逼江阴。身陷危境却绝不屈服的江阴百姓,推举新典史陈明遇为主起兵抗清。处于孤立无援之中的江阴军民,面对强敌,硬是“固守八十一日,先后杀清兵七万五千人”。后江阴城终被破,遭清兵疯狂屠城。作者目睹尸山血海般的死难同胞,悲愤难抑,冒死题诗于城墙之上,以这首义薄云天、泣血泣泪的诗作,颂扬了江阴军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所表现出的“进死为荣,退生为辱”、宁死不屈的抵抗精神。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6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黄国荣长篇小说《碑》对战争题材的深度开掘
※ 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
※ 从医者角度刻画社会众生相——评张慧敏的长篇小说《大外科主任》…
※ 风云征程老兵心——读凌行正散文选集《戎行风景》
※ 向这历史的雕像致敬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中国军人与中国精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