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5-6-11 作者:谷斯涌 点击:586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谷斯涌)1961年出版的《小布头奇遇记》“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谷斯涌)叶至善(左)与父亲叶圣陶

“叶氏三代”是指叶圣陶、叶至善和叶小沫一家;“一部童话”就是指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叶家是我国著名的出版世家,三代人都为这部童话的问世、推广出过大力,堪称我国出版界和当代儿童文学的一段佳话。三代人中,叶至善起着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作用,他是这部童话的第一任责任编辑,为这部图书的发稿、出版尽心尽力;也正是他的鼓动、组织和提议,才把父亲和女儿也都吸引到了为“小布头”效力的行列中来。

那是1961年的下半年。有一天,原“中青”“中少”两社的领导、当时已被划为“右派”、在监督改造的李庚,拿着一部群众来稿找到叶至善,说《小布头奇遇记》是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创作童话,被别的出版社退稿了。作者是个新人,不抱出版的希望,只想听听意见。李庚说他已经读过了,觉得很不错,问老叶是否愿意再看一遍。叶至善毫不犹豫地接过稿子。他与李庚共事几年,作为多年的老编辑,他也很喜欢直接审读群众来稿,以享受沙里淘金的乐趣。他只用一个下午接一晚上便把这部十万字的稿子从头到尾初看一遍。第二天便给李庚回话,说稿子确实不错,就交给我来处理吧,很快给作者回信,告诉他稿子已决定采用,请他放心。

叶至善看了作品的语言,简洁、浅显而且非常生动,估计小学三四年级的同学完全可以读懂。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他在看第二遍之前,特地让女儿小沫先试着读一读。小沫当时读五年级,一拿起稿子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就看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书稿能如此紧紧地吸引住小读者,叶至善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后来他又挑出几段让女儿试着朗读。小沫是在北京长大的,说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她捧起书稿念得很顺溜,一句接着一句,跟平时说话一个样,听着很有神韵。女儿的这一看一读,使叶至善对这部书稿更有信心了。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小沫一直承担着“小读者代表”的角色,如组来了插图,在挑选小布头的形象时,也请她发表意见,对同一场景的几幅插图决定取舍。叶至善在审读第二遍时,字斟句酌;他不但认真处理文稿,就连书的开本、字体、版式,也考虑得十分周全。他亲自登门约请画家沈培插图,多次互相商讨;为了把老鹰画得更加传神,还将自己集邮册上凡是有老鹰图像的多张邮票都取下来,拿去供沈培参考。

全书十万字,总共配了一百七八十幅插图,要将这些大小不等的图画妥帖地安排于文字的相应版面,是一件烦杂而琐碎的细活儿,叶至善为此忙了整整一个多星期。书稿发排前照例要写“内容提要”,他也大胆创新,将一般人常用的这个标题改成为“这本书讲些什么?”内文是:

有一个小朋友,名字叫苹苹。苹苹得到了一个小布娃娃,名字叫小布头。

小布娃娃干嘛要叫“小布头”呢?这你看了就知道啦!

小布头想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有一回,他从酱油瓶上跳下来。

干嘛要从酱油瓶上跳下来呢?这你看了也会知道的。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3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闹剧的疼痛与泪水
※ 《海豚湾》:在血腥影像的背后
※ 海南当代新诗的“海拔高度”
※ 历史研究与走向大众
※ 真情抒写 自由表达——评曹桂方《咏真诗草》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叶氏三代”和《小布头奇遇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