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并深切勉励“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文学被认为是艺术之母,而战争文学则历来是深刻影响官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重要文艺形式。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战争文学篇章,曾经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投身疆场、建功立业。战争文学深刻建构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家园。
近些年来,由于多元文化的兴起、信息网络技术对人们文学接受方式的深刻改变等原因,文学在人们生活中正在逐步被边缘化,文学创作也一度陷入低迷。然而,文学自有其魅力,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那些英雄史诗般的战争文学作品。
创作这样的作品,是强军事业赋予当代军旅作家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继续耕犁人民军队的铁血峥嵘,把革命军人的英雄主义豪情深深植入官兵的性格气质之中。我们更需要聚焦于强军路上的铿锵步伐,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强军英雄形象,让官兵在灵魂深处积淀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当更多具有英雄魂魄的战争文学作品不断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知道那其中一定涌动着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编 者
一部战争文学经典,一个书中的英雄人物,对于一位士兵的影响可能会远及一生。
我们这代中国军人,少年长成之际,枕边之书,可能多是脍炙人口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林海雪原》之类的战争名著。
我们这批军旅作家,步入中国作家方阵之时,桌边之书可能多为古今中外的战争文学经典,诸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第二十二条军规》《战争风云》等。
战争文学对于一个民族英雄史观的形成与引领,有着别的文艺门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对于一个军人的灵魂、节操、血性、担当的培育和建构,无疑有着润物无声之效;而对于一位军旅作家有关正义、和平、生死等主题的书写与拷问,也有着一种潜移默化之功。
重温习主席关于打造强军文化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论述,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中国战争文学的曾经辉煌、现实问题与未来前景,重新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以期通过战争文学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铸造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培育军人的英勇与顽强,重振中国战争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1、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史诗记忆
战争文学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朵奇葩。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必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英雄叙事,堪称民族传奇和英雄史诗的壮烈画卷。
中国是一个战争文学的大国。《诗经》中《国风》《大雅》《周颂》《鲁颂》,就有开疆辟土的出征颂词与战争祭祀。到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纵横捭阖,逐鹿中原,争当霸主谁为义战,彼施仁政,只是为了一个师出有名。于是,正义之师、王者之师、大国之师、胜利之师这些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最早都出现于此。这些战争文学的历史人物与传奇,还有关于侠义忠勇的精神与战争文化品质,都记载于《春秋》《战国策》之类的史官竹简之中。那个时代铸就了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文化巅峰时代,在地球的漫漫长夜之中,这是照亮人类星空的文明曙光。那些惜墨如金、栩栩如生的战争名篇,是记录上古年代忠勇侠义、骑士之风、侠士世风的战争记忆,是我们远眺那个时代了解世相真实、生命真实、灵魂真实的民族传奇,至今读来仍让人惊叹不已、震撼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