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很早就成名的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在文学创作初期一出手就是大手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名篇。
王蒙和他们那个年代的许多作家一样,在之后的人生和创作中都有过一些变化,几十年的人生跌宕起伏,丰沛而饱满,经历了许多让世人羡慕或咋舌之事。然而,许多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们早已搁笔不再创作,或是有的也想创作但已经写不出东西来了,或者有的写出的东西不被出版社、社会和市场认可。虽然大家每天都在生活,但距离火热的生活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加上随着年岁的增长,远离社会,缺乏灵感,如此,便很难写出现实题材的上乘之作,而惊悚悬疑科幻穿越武侠之类的则不是谁人都能玩得转。于是乎,一些著名作家往往只闻其名不见其作。渐渐的,其名可能也会被岁月的长河湮没。而王蒙则一直身体力行“青春万岁”几个字,任由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任由花开花落、草黄草绿,他总是在创作,一歇不歇或偶尔也歇息片刻。期间,数次出现惊世骇俗的创作“井喷”期,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产生强烈反响,以至于不止一位权威人士由衷地慨叹,“王蒙先生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以为,这是对王蒙最言简意赅却又精彩绝伦的评价。
王蒙的笔耕不辍、勤奋执着,并不因他官居文化部要职时有所懈怠,也不因他忙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要领导职务而有所减少,更不因他频繁参加国际国内众多的文学、文化活动而有所起伏。他的惊人的创作力一直保持一种超乎寻常而又持续旺盛的姿态,精品佳作源源不断,以至于当我第一次看到几十本蔚为壮观的《王蒙文集》摆在眼前时,忍不住倒吸一口气,坚定地认为“著作等身”这样的字眼用在王蒙身上似乎都有些弱。
时光的车轮无情地碾过一个又一个日子,毫不犹豫地向前滚动,转眼间王蒙也到了耄耋之年。但他依旧“青春万岁”地四处讲课、参加各种文学和文化活动,依旧“青春万岁”地坚持他深深热爱着的文学创作。二〇一五年春夏之交,当我看到他的新作、逾五万字的中篇小说《奇葩奇葩处处哀》时,并没有立刻急着去阅读,而是闭目猜测,猜他这次会写什么内容呢?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会是怎样的现实状况呢?他(她)们又会有些怎样的人生交集呢……然后,选了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平心静气地仔细阅读。
“生日与金婚的喜庆,结束时候沈卓然感到了微微的茫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因为待会儿散就不快乐的自找别扭的喜庆。为之喜庆的是积累,是成绩,是路程漫漫,是越来越老喽,呜呼乐哉!其实呢,也是过往,告别,不复返,然而还顶得住……”小说一开头就是王蒙文学作品中惯用的乐观和豁达,自然而然的文字仿佛行云流水一样,又好像是在和你我聊天一样亲和。我立时就被深深吸引,一个猛子扎进小说男主人公沈卓然暮年的人生经历中,近距离围观了他跟一个又一个“奇葩”女的所谓“交往”。
读毕有些不吐不快,遂成一文,借以表达自己的某种尊崇。
一位老年丧妻的男子,按照常人的眼光去看,他的人生应该是悲催的,生活应该是黯淡的,如果不是跟儿女们住在一起,如果没有雇佣保姆或钟点工,可能连起码的衣食起居都难以维持常态,他,是应该被同情的。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夫老妻不离不弃,病时的床前相伴,渴时的一杯香茶,饥时的一碗热饭,寂寞时的耳畔絮叨,过马路时的相扶相携……一旦老妻先走,剩下的他就十分需要一个既可以担当灵魂伴侣,同时也能在生活上很好照顾他的女人。但如果不是以前就曾经认识,两个各自走过几十年人生的陌生人从完全陌生到认识、再到熟悉,然后到婚丧嫁娶这个阶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黄昏恋跟年轻时的爱恋是有很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