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学新力量
刘建东,1967年生于河北。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全家福》《一座塔》,中短篇小说集《情感的刀锋》《午夜狂奔》等。曾获第九届、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
伊卡洛斯的羽翼
□张晓琴
刘建东的小说是一种先锋精神的践行。他的小说叙事是丰富的、不确定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追问:真相到底是什么?
将小说与现实中的人物刻意混同,是刘建东的特点之一。刘建东小说中的人物往往真假难辨,或者不同的人物本身就是同一个人。
意象在刘建东的小说世界里醒目而锐利,它们犹如平原上突兀而立的山峰,让读者在它们面前停留,丰富了阅读经验,打断了小说的阅读快感与速度,但又复杂多义,相互关联,成为平原上不得不反复回味的风景。
刘建东在《一座塔》里写到张武备的消失时提到两个历史人物,伊卡洛斯和夸父,这是刘建东的自喻。夸父逐日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时渴死,伊卡洛斯用蜡 和羽毛做成羽翼飞离克里特岛后忘记了忠告,飞得离太阳太近,羽翼融化,落入大海丧生。先锋是刘建东的羽翼,虽然他不想离太阳太近,不想被世俗的力量融化, 他一直在按自己内心的路线飞翔,非常坚定。
刘建东想写一种更像小说的小说,但什么是更像小说的小说?一个关乎小说初衷的问题由此显现:小说是为故事,还是为这门艺术本身?刘建东的小说中 既有现实性较强的在地性作品,也有实验性很强的飞翔式作品,当然,也有两种风格的交融。召唤他的是什么?他动辄被指认成一位先锋作家,先锋又是什么?
米兰·昆德拉在谈到先锋派时这样说:“先锋派总是抱有与未来和谐同步的雄心。先锋艺术家创作出作品,确实是大胆的,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具有挑衅 性,被人嘘,但他们在创作的时候,确信‘时代精神’是跟他们在一起的,确信到了明天,时代精神会证明他们是对的。”先锋是一种精神,它关乎未来。真正的先 锋不仅仅是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小说流派,而是一种精神。从这个角度看,刘建东的小说是一种先锋精神的践行。
叙事:真相,或者可能性
好的小说首先要有一种想象和收缩的空间。写作时的定论或者下笔之时就已经出现的小说预告是小说家需要警惕的。刘建东的小说里当然也不乏好的故 事,比如《全家福》最精彩的部分是高大奎犯罪15年后重回社会绑架了徐琳。少女时代的徐琳曾经不顾一切地爱他,但此时的徐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
自称深爱徐琳的丈夫竟然以为妻子只是开玩笑而对绑架置之不理。刘建东并不反对讲故事,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小说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在土里寻找阳光 的过程。
刘建东的小说叙事是丰富的、不确定的,他的叙事本身就是一种追问:真相到底是什么?《杀鸡》《看电影》《编织谎言的人》,刘建东的许多小说都会将真相的种种可能性呈现出来,这样的叙事在长篇小说《全家福》和《一座塔》里达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