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相关出版物的大批涌现,“80年代”已经成为当代文学史的热点话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表述,从文化意义上看,还是一个具有跟五四几乎同等重要的概念,现在的文化生态也仍然受着80年代的影响,就像我们一直受到五四的影响一样。“80年代”为何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如何成为热点?为此,中山大学教授张均、魏朝勇、郭冰茹、罗成等学者在“南方文谈”论坛上展开讨论——
“80年代”or“新时期”:
为何成热点?
罗成[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从2005年开始,“80年代”逐渐成为大众传媒与国内学术界研究关注的话题,有两方面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出版行业,从2006年以来广泛地开始讨论80年代的话题,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八十年访谈录》、《追寻80年代》、《我与八十年代》。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的学者中间,较早的是人民大学的程光炜开始关注到了“重返80年代”的问题,并将之作为他自己进行当代文学史探讨的一个主攻方向;其次还有北大的洪子诚、贺桂梅以及华东师大的罗岗等人,在近几年都从不同的方面来关注作为文学史研究的80年代的问题。
首先,是谁在叙述“80年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是媒体精英,二是学界学者,三是主流话语。大众媒体主要的还是以浪漫、想象的方式去回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而文学研究的学者们,更多地采取一种学术的、知识的态度,通过知识考古,或者说谱系勾勒的方式回到那个年代;主流话语方面,更多采用的还是主旋律宣传方式来进行叙述。
为何在2005年之后会出现对80年代的大量的回忆访谈、学术研究?三种叙述主体的目的在我看来也是不大一样的。传媒更多的还是要弄出一个能吸引人们眼球的对象,来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包装和知识产品的销售;学者们更多的是关注当代文学如何成为一门具有合法性的学科;主流叙述回顾80年代是要为当下进程确立其发展逻辑。
其实,对于“80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反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代表是洪子诚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在该书中,洪老师对于“新时期”是有质疑的,他用“50-70年代文学”来叙述80年代之前的文学历史,后者用的是“80-90年代文学”,开始脱离了“新时期”这样的命名或概括。在这种说法替代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学术思路上的一种转变。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的说法隐含着一种文学上的进化论的思维模式,而洪先生用“80-90年代文学”,或者程光炜先生用“80年代文学”这样的命名,看上去是更客观了,这是九十年代以来实证主义的学术研究方式影响到了我们对80年代的认识。第二,“80年代”也影响到了我们对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文学的理解。比如说80年代在文学观念的方面,最重要的一些代表性的观念,像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文学主体论、性格组合论等观念的推出,以及以鲁枢元为代表的文艺学的向内转的方式,在更深的层面上是与之前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对立,它真正针对和颠覆的目标是在五六七十年代占据了中国文学最主要地位的一系列的文学观念,比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两结合”、“三突出”,等等。我认为,“80年代”伴随着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理解,今天不管是理解晚清文学、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离不开“80年代”的独特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