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感动、感恩与书卷气——陈若星和她的散文世界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5-6-8 作者:李星 点击:464
点击浏览李星专辑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本世纪刚开始的年代,陕西文化艺术界的活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有着多年留洋经历的女子,她以一双似乎永远充满惊奇的大眼睛,一张永远真诚而微笑的面孔,看并倾听这中间的每一个人,因此她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她给我留下的形象是她的脱俗,气质上的优雅与一丝不苟,为人处世上的阳光与认真,谦卑与低调。龙应台说,什么是文化,文化就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我也多次说过,人如赤裸面世,人的内心和文化是藏不住的,不论穿什么衣服都没有用。

阅读若星散文选集《怀念昨夜迷蒙的街灯》 ,使我得以贴近她的人格和心灵,重新审视她在散文写作中的追求和成就。

散文这个文体,更能见出作者自己的写作姿态,是高高在上的诲人者,还是装腔作势地变着法儿往自己脸上贴金,让人一目了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学人的为学姿态,孔夫子概括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为己”的读书和写作,就是教育人者自己先受教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的写作。陈若星的散文给我的第一个突出印象正是,她的公众角色或许是一个大众媒体的负责人、记者,但是当她提起笔写作时,却是一个谦卑的学习者、求知者,她的文章永远不只是事件和人物的见证和记录者,而是一个感动者,她感动于自己所采写对象及他们在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突出成就,感恩于他们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追慕于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境界。感动与感恩永远是若星那些记人、事散文心灵情绪的主旋律,远离着公事公办式的冷漠,也远离着居高临下式的高傲。不仅是眼睛在现场,更有一颗求知、求智的心在现场,并把自己的感动和热情传递于万千个读者。

第二,若星的散文带着自己的经历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她的文字充盈着浓厚的书卷气。阅读中我既惊讶于她对东西方音乐、建筑、美术、影视剧作、文学艺术的熟悉,更惊讶于她传达出从少年到成年阅读经典、体验经典时的心灵记忆,永远如斯如新。

《静静的顿河》中,那个以自己默默无言的辛劳支撑了一个家庭、成就了一个男人的阿克西妮亚,给了她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战争与和平》中男主人公与马车夫的一段对话,让她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光” ;一部部音乐影片使她感受到了“一种亘古的无比伟大的力量” ,发出了“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音乐,一直在拯救着人类的灵魂,滋润着人类心灵”的浩叹,具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她艺术化了自己的心灵和人生,又以艺术化的心灵浇铸着笔下的文字。

同样是写作者,记者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沦为一个自己不用思想、情感的人云亦云的传播者,他们与独立的思想无缘,与创造性创作无缘,更与人性及人类未来关怀无缘,然而如陈若星等当今中国的许多媒体人,却改变着人们这曾经的印象。他们有着不亚于一些有着作家艺术家头衔的人的丰富的人文视野,有着更为开阔的思想,更为深刻的人性。在《音乐的力量》 《在太白山的密林间》 ,在《当我们谈论家风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什么是文化人》 《西安的珠链》等篇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个女作家笔下的世界之大,知识的丰富,眼界之开阔。游太白山,她不只是传达它独异的景色,而更涉及她理解中的名山的本质意义,名景的真正价值;她谈家风,谈的是家族血缘为本位的中国式家庭对文化传承的精神价值;她谈西安城,不只是写西安的历史及其伟大,而是在世界城市比较中,谈论城市建设的得失,探讨着城市的现代价值在于开放性的参差错落之美。被我戏称为“洋包子”的陈若星的散文世界,既有着“洋包子”的博雅,更有着中国本土知识分子深厚的文化根基。她对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经典如数家珍,又对中国历史文化烂熟于心,融化于她的生命和文字之中,构成了一个丰腴深厚的文学世界。

首页 尾页 1/2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水深流静 混成天然——读《天香》并兼及对它的指摘
※ 人文批判的深度和语言艺术的境界
※ 爱智者亲炙大师们的智慧风景——读柏峰先生《星垂平野阔》
※ 《大秦帝国》一部规模空前的秦帝国兴亡史
※ 对生命存在的焦虑与追问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感动、感恩与书卷气——陈若星和她的散文世界》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感动、感恩与书卷气——陈若星和她的散文世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