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评论当代文学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记忆传授人》与现代性反思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5-6-8 作者:齐童巍 点击:453
联盟网站www.ilf.cn低价转让,现寻求合作伙伴。有意者,请联系群主夏津——QQ:504582083,手机:13801035796。

《记忆传授人》(The Giver)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的一部杰出的少儿小说。小说1993年出版后屡获纽伯瑞奖(The Newbery Medal)、波士顿环球《号角》杂志奖(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s)等大奖,并被改编为电影于2014年8月在美国上映。对这部小说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其影响力,同时也是因为小说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

作为启蒙现代性基础的工具理性,在小说中的这个“社区”(community)被发挥到了极致。一切都被人类理性所试图控制起来。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借助即将满12周岁男孩乔纳思的视角,介绍了两起迥异于普通生活的事件。一是,战斗机有违规定飞越“社区”上空,因为绝少发生,以至于所有的成人和儿童都不知所措,在原地等待扩音器里的统一指令。而缺少了扩音器里的统一指令,居民们甚至无法独立应对任何突发的事件。二是,男孩亚瑟为上课迟到而必须使用“标准道歉语”道歉:“很抱歉,我给共同学习的班级添了麻烦”。与日常生活相似的场景,却逐渐渗透出这个“社区”所独有的规则和行为方式。

“社区”的气候被理性“优化”。雪因为会“妨碍农作物生长,限制耕作时间……影响交通”,在建立“同化社区”时,被废除了。山丘,因为“搬运物品的时候,爬山越岭非常不便,还会减慢卡车、公共汽车的速度”,也被同化了。成年人的“性”的渴望,被称为“激情”,每个成年人每天早上都需要吃药片来克服这种激情。性行为被取消了,社区指派专门的孕母负责生育孩子。在过了三年的生活,生育了三个孩子之后,这些孕母将终生从事苦工。配偶是根据各人的性格特点,由社区指派的,孩子则由夫妇们向社区申请。也就是说,尽管还存在爸爸、妈妈、妹妹这样的人伦称谓,但是今天绝大多数情况下以血缘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实际上已经被抛弃了,所存留下来的,是严格按照社区规则展开的各人生阶段和指派的人生角色。

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让人愈来愈觉得,在面对这个被现代工具理性“完美”安排的世界时,内心的无法平静之处。社区成员被剥夺了选择的机会和世代绵延的记忆。

取消选择权是为了“保护大家,避免错误的选择”。在这一意义上,这个社区中,除记忆传授人之外的每一个成员都像儿童一样被纯净地保护了起来。莱曼认为,小说中成人与儿童似乎并无差别,“因为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被希望像成人那样行为举止,而同时,每个人又像一个孩子一样被对待”,“整个社会‘完美’得如同一个延展的、理想化的童年”。

为了延续这样的童话,解决技术再发达也无法解决的生命衰老、死亡问题,掩饰这样的一种“无能”,老人被送去安乐死,称为“被解放”。体弱的婴儿被杀害,称为“被送到他处”。Gross认为,“‘被解放’和‘被送到他处’是这个社会赖以维持的最大的谎言”。让人不由得想到了鲍曼笔下的“现代‘园艺’国家”,“当它追求以完美的理性方式来解决日常问题的时候,也显示出能够产生大屠杀式解决方式的能力”。

在这种被“保护”的生活中,为了维持“社区”运行规则,保证理性规则被毫不迟疑地执行,必须消除的还有人的记忆。所有人的记忆,被“托付”给了惟一的一个“记忆传授人”。随之而消失的是和历史记忆、选择权相关的许多人类经验。社区成员丰富、驳杂的情感、生理体验被剥夺了。所以,苏珊·利才会认为该小说文本最重要的方面,不仅仅在于简单揭示了当代社会之病,而且在于发现什么缺位了,这包括多元的价值、与人文精神的联系、从历史记忆汲取而来的智慧。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3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水深流静 混成天然——读《天香》并兼及对它的指摘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 莫言获诺奖让我们思考什么?
※ “年选”如何“选”?——对刘军先生文章的几点看法兼谈我的散文…
※ 时代的阅读深度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记忆传授人》与现代性反思》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记忆传授人》与现代性反思》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