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8日,法国“新小说”最著名代表,电影人阿兰·罗伯-格里耶(Allain Robbe-Grillet) 于法国西部的一家医院病逝,享年85岁。在“新小说派”作家里,罗伯-格里耶是公认的创作导向者,也是真正的理论奠基者。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5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曾到非洲各地从事水果研究。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事物的世界,因此从1960年代起创作并导演《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阿兰·罗伯-格里耶:“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视界,所以我写作。”
罗伯-格里耶去世了!
这似乎不是一条新的消息,很多年前,罗伯-格里耶自己就说过,在火车上曾有人和他面对面却对他还活着感到惊讶(人们大概更愿意相信新小说已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几天前,当刚刚来到广州的让-菲利普·图森——罗伯-格里耶之后的新一代新小说作家——和我正商量拍摄《逃跑》的时候,翻译就告诉我据说罗伯-格里耶去世了,我和图森听了都不以为然,以为人们是将另一位也许叫做罗伯特的作家与他搞混了。他身体很好,我们一直这么认为。或至少,我相信,罗伯-格里耶能活到90岁。虽然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再见过他,但两个月前,即2007年12月中旬,为了取得他的一张照片的版权,以便用作他妻子卡特琳娜的《新娘日记》的封面,我的翻译还和他通过电话,在电话的那头,他还在打听我什么时候能出版他的《情爱小说》——我10月份去巴黎时这本书就摆在书店的显要位置,甚至也第一次上了机场书报亭的货架……然而这一次,罗伯-格里耶去世的消息是真的。不算突然,却让人感到一丝绝望;我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位爷爷级的朋友去世了,我不能再听到他的洪亮的嗓音,不能再看到他的诡黠的笑容,不能再欣赏他的突如其来的幽默,不能再迎接他那不带丝毫敌意的棒喝……
2月18日的深夜至19日凌晨,为了《逃跑》(它的片名已改为《活着》)的实拍,我的手机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当图森宣布第一天的拍摄工作结束,大家正在收拾东西时,我的手机里出现了北京的朋友发来的告知罗伯-格里耶去世的短信。我走向图森,走向大家,把显示屏亮给他们看,此时的情景一下子如同处在某个历史性时刻:第一代新小说作家走了,第二代新小说作家刚刚结束他的叫做《活着》的短片的第一组镜头的拍摄。
阿兰·罗伯-格里耶,中国的读者习惯于叫他“格里耶”,他的妻子和朋友们则叫他“阿兰”。当我们真正知道他的时候,他已经老了,五六十岁,或者更老一点,已经出版了他的自传体作品的第一部,而他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年轻的。他的成名是在1950年代,通过几部新颖的、然而又是不那么引起公众好感的作品,他成为了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或者是理论家和演讲者。因为他能说会道,时常也遭受同行的妒忌,公众也往往对他敬而远之,只知其名而不读他的作品。不过,在国外,罗伯-格里耶比在法国受到了更大的欢迎和尊重,他被邀请到世界各地旅行和讲学,他的小说和电影也经常以法国以外的地方为背景,例如《纽约革命计划》中的香港、《不朽的女人》中的土耳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