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所谓“诸善冲突”是指在人们意欲的各种好东西之间存在着对立抵触。由于它导致了人们只有通过取舍选择才有可能以放弃某种善为代价实现另一种善,从而形成善恶之间不可...
[摘 要]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
摘要:结合熊十力的有关“衰年定论”可以发现,《礼记·礼运》的两段名言将“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与“天下为家”的小康礼教鲜明地对立起来,一方面显示了儒家仁爱观念中潜...
目前,如何在全体公民中进一步开展公德教育、树立公德意识,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儒家伦理由于强调家庭私德至高无上而具有的压抑社会...
十分重视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潮,在自觉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一切见利忘义的举动可以说都是深恶痛绝的。然而,奇怪的是,儒家经典《孟子》文本中记述的两个有关舜的案例,却在自发...
孔孟的“德治”观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也一直受到人们的积极推崇和高度评价。本文则试图通过对《论语》与《孟子》的文本解读和案例...
内容提要: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虽然儒家大师们先后提出了种种“亲民”、“民贵”的观念,但他们的大量有效的文本材料可以表明:儒家在政治领域的主导性立场并不...
[提 要] 在中国哲学史上,明确倡导“无为”理想的老子哲学,不仅第一次在与“道”的内在关联中考察了“为”的问题,指认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的“有为”本性,而且还提...
内容提要 围绕善与正当的关系,西方后果论与道义论长期争论却又莫衷一是。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哲学虽然很少从理论思辨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却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了一些很有启...
摘要:虽然孔子早已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但大量的文本材料和历史事实表明:在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中,儒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很少与其他不愿承认“忠君孝父”本根至...
摘要:从“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的正当原则看,孔孟首倡的“父子相隐”、“窃负而逃”是一种不正当的观念,不仅会在“亲亲相隐”中导致为了偏袒自家亲属的不应得私...
摘要:无论周公的民本观念、还是儒家的民本思想,都不包含民主思想的萌芽或精华,因为它们不是把民众视为君主官员理应在治理活动中予以尊重的“目的性之本”,而主要是视为...
内容提要:儒家伦理由于将“孝悌”凌驾于“仁义”之上陷入的悖论可以从一个角度表明:只有“不可坑人害人、应该爱人助人”——或曰“尊重人的应得基本权益”——的正当之善...
一 众所周知,儒家与基督宗教都很强调“不可杀人”的伦理准则。儒家大师孟子曾公开宣布:“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基督宗教中...
——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 目前,如何在全体公民中进一步开展公德教育、树立公德意识,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儒家伦理由于强调家庭私德至高无上而具有的压抑社会公德的负面效应,并由此探讨缺失公德现象的深层文化根源。...
——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十分重视仁义道德的儒家思潮,在自觉意识的层面上对于一切见利忘义的举动可以说都是深恶痛绝的。然而,奇怪的是,儒家经典《孟子》文本中记述的两个有关舜的案例,却在自发意识的层面上公开肯定了徇情枉法和任人唯亲的腐败...
出于在现代化背景下弘扬儒家文化传统的意图,本文提出一种“后儒家”的理论构想,试图通过深度批判“原儒家”和“新儒家”始终坚持的血亲情理精神,彻底消解传统儒家的特殊主义理论架构,转而依据一种原本就内在地潜含于...
传统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目前正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试图围绕家庭私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这一契机,通过对孔孟儒学基本精神的分析,在充分肯定传统儒家伦理对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着重指出它在...
如何理解和看待在历史上和今天都对现实生活发挥着重大影响的儒家伦理,是一百多年来人们颇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自从我在《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发表“美德还是腐败”一文(以下简称“美文”)、指出儒家伦理的血亲情理精神...
我近年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孔孟儒学存在的深度悖论,并将《孟子》中记述的舜“窃负而逃”和“封之有痺”两个案例判为腐败,“引起学界强烈反弹”。这种“强烈反弹”的例证之一就是:杨泽波先生近来又在“《孟子》,是不该这样糟蹋的...
在人的存在问题上,虽然孔子和孟子既试图确立个体性的自主自律,又极力实现社会性的仁爱理想,但由于他们把血亲情理视为儒家思潮的基本精神,不仅赋予它以本原根据的意义、而且赋予它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个体性和社...
六 或许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察觉到了血亲情理的这种团体性特征,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要求人们从特殊性的"父慈子孝"出发,通过"由己推人"的途径,达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就此而言,他们实际上也曾试图主张:在以血亲情理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