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讨论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西学东渐”是绕不开的问题。“西学东渐”的观念实质是由现代性的、文明的西方来改造前现代的、不文明的中国,这种观念应接受...
关于“有与无”的思考与探索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内容,关于“有与无”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哲学之为philosophy,其原型来自希腊;要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中国文化的渊源当然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追求,尤其在现代,更是人类对话的理...
一学术人不相信古人所说的“义”,认为“义”只是社会设置的游戏规则而已,因为内化于人才被说成是“义”。他举例说:“只有一块烧饼,几个人都要吃,怎么解决?”意思是争...
我们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也正在进入一个礼乐重建的大时代。不论政治如何演进,礼乐重建都是未来两三代人应予面对的核心议程。初步完成礼乐重建,社会秩序才能够...
一、问题的提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
中国人的双重追求:从“解放”和“文明”到“富强”和“文明”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不仅超出国外许多人的预料,而且也远远超出我们自己的设想。1980年前后国...
【作者按】鲁迅先生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那么,“立人”的前提是认识“人”,“认识你自己”,其内在地要求着一种与“从来都如此”不一样的“新活法”。如...
道德勇气的文化坐标 在学潮风起云涌、知识分子独立和参与意识高涨的今天,来讨论文革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特别是认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勇气曾一度沦丧——这似乎...
刘:李先生,你在美国大学里教了那么多年书,讲的又是中国学问,这里该有很多有趣的事吧?美国学生最爱听你讲什么? 李:在美国大学讲中国思想史时,学生最爱听的,一是“...
一、亲亲相隐与《〈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 张锦枝(以下简称“张”):郭老师,您好!2002年前后,刘清平先生发表数文批评儒家血亲伦理是导致徇情枉法和任人唯亲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的影响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自身变革的内在要求,经学化的儒学随着中国帝制的被推翻而土崩瓦解。那么,儒家思想传统在中国近代...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大陆,“马克思”充当了新的意识形态最无可争议的符号,“毛思想”、“邓三科”(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自 序 去歲(2010年)李德一君邀我至河北一遊,遂往遊秦皇古道、趙州橋、大佛寺諸名勝,得詩十餘首。冬,吾與德一君遊臨濟寺並拜見臨濟寺方丈有明法師,法師年已九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记得多年前,一位台湾作者在报上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时他又说,如今值得安慰的现象...
【摘 要】中国目前学界可谓:经学热中无经学,国学热中无国学。真正的国学应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就其性质而论,国学既非西方的“汉学”(sinology),也非...
神秘性与常识性 今天的中国人还有信仰吗?每每有逾越道德底线的社会新闻发生时,公众不禁都会追问同样的问题。从常理上看,如若国人有信仰,至少在平均道德水准上的表现,...
摘要 在冯友兰,依照“觉解”的程度不同,人生展现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到“天地境界”之不同层次。面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境界层级,人生之最终...
注意李泽厚的思想发展历史的人,应该都能发现他对康有为的持续关注。在李泽厚最早的著作——出版于一九五八年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中,康有为的思想和政治活动,就是...
提要:夫妇是原,天地是委。其间由人事形成的国家之类,是介于阴阳二器和天地之间的次生、次要事物。天赋人性,生命神圣。即使官方政治哲学著作——康熙《御纂性理精义》,...
中国儒家的人所尊崇的政治家,大约不外两型;一为伊周型,一为萧曹型。前一类的政治家,同时即是圣贤,道德文章兼备,言行均可为世法则,治平之业,好像只是他们学问道德文...
传世典籍多见“太一”一词,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更有珍贵的道家佚文《太一生水》篇。那么,“太一”一词到底何时开始出现?它有什么内涵?后来又有何演变?这是我们...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金岳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①这是许多中国现代哲学家共有的看法。人们因此对认识论就格外重...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着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
儒家需要新的解释 文汇报:多年来,您致力于研究儒家思想在变动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但是我们也知道,儒家思想本身是庞大复杂的。按照您的理解,儒家能够为当下变动的社会...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02期 【内容提要】 冯契先生的“范畴说”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和建构的逻辑范畴体系。这是冯契...
何新按:“有”与“无”,即存在与虚无,自希腊哲人巴门尼德指出这两个范畴存在悖论以后,曾经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本体论范畴。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也以专门章节详...
古代儒家的历史哲学,常用“理—势”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历史。所谓势,就是说,成为一种现实的趋势;所谓理,就是规律、原则、理想。势往往与现实性、必然性相关,理则往往联...
[提 要]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
近两年来,笔者对于儒家和中国历史形成了一种迥异乎现代常识的认知,并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概括为“儒家宪政主义”。在与袁伟时先生论辩的文章中,对此略有阐述。 不出预料,...
《易经·系传》中说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我们先要认识另一个东西,才能对这句话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与了解。以《易经》来说,站在中国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五行和《易经...
与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相对应,“中国式民主”越来越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词,这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新进展。同时,随着对上述主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式...
这几年在与哲学界同仁交流的过程中,我听到了一些意见,归纳起来有两类。其一是质疑“中国哲学现代形态”这一提法的必要性。有些人认为,哲学分八个二级学科,尤其是中、西...
近日读到李学勤先生在“经学:知识与信仰”学术会议上的发言,题为《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激发了一些想法。今不揣浅陋,呈教方家。 众所周知,经学的创...
于省吾先生,字思泊,号夙兴叟,斋名双剑誃、泽螺居。1896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诞生于辽宁省海城县西十五里中央堡,1984年7月17日病逝于...
卓吾学术渊源姚江。盖龙溪为姚江高第弟子,龙溪之学一传而为何心隐,再传而为卓吾。故卓吾论心隐,尊以为上九之大人;而其叙龙溪文录,则曰“先生此书前无往古,今无将来,...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这一问题是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这一总课题之下来思考的。有关“思维方式”的理解和使用,一般都比较宽泛,我也愿意在广义上使用它。作为以不同方式解...
【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10年1期第5~7页 【英文标题】Chinese Philosophy: Discourse System and Futur...
【摘要】五帝时代之所以作为中国史的开端,乃是基于如下的意识:作为中国传统的天下政教形态在五帝时代业已开端,它体现在帝与群神的二层级的政治构造上面,这一构造对应于...
60年前的建国伟业和30年的经济发展,为今日中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了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但是,比这些更为根本的前提和基础,却是数千年中华法系的政治传统和法理传统。古...
中国哲学史在“五四”时期成为哲学门类之一的现代学科,其重要使命是把以往的哲学思维成果作为构建现代中国哲学的出发点。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贯穿着对中国哲学精...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关注的升温,出现了 “国学热”和“儒学复兴”的诉求,并引起了广泛讨论,也带动中国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思想涌动的时期。分析近十年中...
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实为言说方式问题 “中国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其基本建构方式是用哲学解释古典义理学,由此形成的基本言说方式是: 中国的A是西方的B...
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命题“内圣开出新外王”面对的是这样的理论难题:如何在传统内圣的基础上开出现代新外王——民主和科学。牟宗三说,“要求民主政治乃是‘新外王’的第一义...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
谈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其前提是承认在中国古代有“哲学”(的思想),这个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者说中西哲学有它们的普遍性,但中国哲学又有其不同于西方哲学的...
中国哲学的开端,在中国哲学史通史著作中,一般都会论及。人们或从中国先民思维由低至高之发展而引出中国哲学,或从宗教天命观念之衰落而讲哲学之产生。有学者,分别借“巫...
一般而言,研究的范式和研究的对象总是相互关联,对象的存在形态,同时规定了我们用什么方式去把握这个对象。从中国哲学的研究看,在讨论用什么方式来把握中国哲学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