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精粹综合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逻辑失真与文献失证:邓晓芒“亲亲相隐”批判的系列谬误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3-12-15 作者:林桂榛 点击:2554
点击浏览林桂榛专辑

[摘 要]邓晓芒在史料文本方面的失真、失证及“混逻辑与历史为一谈”推理模式、命题模式决定了他谈“亲亲相隐”问题不得要领,他不明白该“隐”究竟何指,且后来说“隐”是“隐瞒”义恰回到了林桂榛释“隐”为知情不说、知而不告的学术辨正上。论《欧绪弗洛篇》(《游叙弗伦篇》)问题,他也首先自陷不攻自破的自我逻辑否定,且他对柏拉图文本的思想义理及前贤注疏缺乏深入研思,导致得出苏格拉底“赞同甚至鼓励”欧绪弗洛(游叙弗伦)告父的西方哲学、伦理学研究之奇见。邓晓芒错解古人说的“相隐”,又以幻想的“相隐”继续幻想“相隐”文本与现实权力腐败的关联,出现执意于社会批判而妄顾学术求真及中西学术史真相的尴尬结局。

[关键词] 亲亲相隐;历史;逻辑;史料;批判;苏格拉底;公正

2002年刘清平教授在《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一文,此开启了哲学界的“亲亲相隐”辩论。2007年邓晓芒教授在《学海》第1期发表长达20页的《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为刘清平的儒学批判鼓与呼。笔者于邓教授反复申述的“苏格拉底对子告父表示赞赏、鼓励”及“亲亲相隐是腐败、导致腐败”等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乃撰文在《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发表《苏格拉底对“子告父”表示赞赏吗?》一文以示商榷,2007年8月13日《儒家邮报》总第25期及2007年9月15日出版的《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又先后发表邓文《就“亲亲相隐”问题答林桂榛先生》(两同题文章有行文差异),我再撰《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若干辨正》投给《江苏社会科学》不获发表,后同题于《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发表。我先后在《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现代哲学》2010年第6期发表的《“父子相隐”与告亲的正义性问题》、《何谓“隐”与“直”?——〈论语〉“父子相为隐”章考》、《“父子相为隐”与亲属间举证——亲情、法律、正义的伦理中道问题》等文与该辩难有关,本人新近出版的《“亲亲相隐”问题研究及其他》一书亦与此相关 1

一、关于历史与逻辑的分际

笔者与邓教授的“交锋”似乎并未致“苏格拉底是否赞成欧绪弗告父”及“父子相隐、亲亲相隐等究竟何指”休论结案,因为邓教授无公开认同林某见解的迹象,他2010年7月出版的《儒家伦理新批判》一文集及2010年11月在《南风窗》第23期发表的《对儒家“亲亲互隐”的判决性实验》一文即是明证:他矢口否认自己在逻辑与文献证据方面有误,也矢口认为自己对“亲亲相隐”的理解及批判是正确的,并且还在《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的封首上自我表彰性地印上“五十年来国内最有深度的中国伦理争鸣”字样以自美。

《儒家伦理新批判》一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谈“亲亲相隐”,下篇是谈牟宗三。上篇收入关于“亲亲相隐”的邓文共七篇(其中“附录”两篇)。这七篇中点及我名的是旧文《就“亲亲相隐”问题答林桂榛先生》及编该文集时新作的《对一年多来这场争论的总结性回顾》。在《总结性回顾》这文中,邓教授放言“他(林)堆积如山的考证却被我三言两语就摧毁了”、“他(林)就是不相信逻辑的力量”。为准确起见,兹将邓教授该段话(含小标题)完整抄录于下(引文底线号、着重号皆为引者所加,下同):

1、“亲亲相隐”的含义和实质问题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16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逻辑失真与文献失证:邓晓芒“亲亲相隐”批判的系列谬误
※ 基督教PK“儒教”?
※ 开拓海洋时代与宪政时代——《儒家邮报》甲午新春贺辞
※ “亲亲相隐”问题的研究与礼乐刑政的儒学道路
※ 驳《孔子“弦歌”别解》——兼论孔子诗教、乐教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逻辑失真与文献失证:邓晓芒“亲亲相隐”批判的系列谬误》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逻辑失真与文献失证:邓晓芒“亲亲相隐”批判的系列谬误》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