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精粹综合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智慧、无明与时间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0-7-13 作者:张祥龙 点击:1492
点击浏览张祥龙专辑

摘要:在印度和中国的古代思想中,智慧与无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所以应该区别两种无明,一种是智慧的反面,另一种则是意义及存在的不自觉的生成。这后一种无明会以原本时间--它既不同于物理时间,又不同于心理时间--的方式,将终极实在展示或幻化为一个现象世界。古印度的《吠陀》、《奥义书》和佛教般若中观学说中,都有相关的表述;而中国古代的先秦道家、儒家,特别是古老的《周易》中更是充溢着时义,因为它们都否认自身独立的终极实在和与黑暗不相关的智慧光明。印度的大乘佛教,特别是般若中观学说和如来藏心识说,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入中华哲理思想,并发展出新形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具有原本时间的意识,让中国佛教徒能够与之产生思想深处的共鸣。

关键词: 两种无明 幻化 原本时间 方便

以下第一节将提出一个总在触动东方哲人的问题,即智慧为什么会牵涉到无明?并提供一些证据,以便确认这是一个真实的、躲不开的问题。第二节先区分了两种无明,即作为智慧反面的狭义无明和一种意义发生方式的广义无明,然后以印度的《奥义书》为主要材料,讨论了第二种无明的一个重要存在方式--原本时间。第三节则诉诸以《周易》为主的中国古代哲理文献,展示"无明"和"原本时间"在其中的表现。最后一节则论述了印度佛学如何通过对广义无明和原本时间(比如表现为游戏神通式的"方便")的自觉,成功地进入了中国思想,激发出一波又一波的中国佛学的创新。以这种方式,智慧与无明及时间的关系能得到一个有历史深度的理解。

智慧为什么离不开无明?

智慧(prajñā, wisdom, insight, 般若)与一般的知识是什么关系呢?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要区分对与错、利与害。这种知识几乎任何生命体都在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程度上拥有,不然它就无法活得下去。就此而言,知识(knowledge)与智慧有重合之处。一个古老部落中的某一位老年人知道在大旱之年,哪里还能找到水;大饥荒时,哪种野生植物可以充饥。他的这种知识对于这个部落来说,就是智慧。智慧使人得以长久地生存,而且生存得有意义。

但是,进入所谓文明社会乃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知识与智慧就开始分离了。有些知识很多的民族乃至文明,比如希腊罗马文明,灭亡了。而促使它们灭亡的民族当时反倒有较少的知识。知识很多的个人与家庭,并不一定活得长久和特别有意义。甚至知识很多的思想家,比如玄奘(Hsüan-tsang,569-664),其思想影响力的长久与深刻,也不一定比得上知识少的,比如惠能(Hui-neng, 638-713)。所以老子讲:"为学[知识]日益,为道[智慧]日损。"(《老子》48章)

那么,智慧与知识的差异何在呢?除了其他的之外,有一个差异非常重要,即智慧不但要区分对与错(就此而言,智慧与知识一致),还要达到对与错还没有分离的那样一个更加原初的行为和意识的状态。这却是知识型头脑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了。东方的古老哲学和宗教对于这个智慧的特点极为敏感,有各种表达它的方式,其中一个就是主张智慧与无明(avidyā, ignorance)或无知有某种内在的关联。

印度的不少哲学与宗教将人生痛苦的原因归为无明。比如释迦牟尼(346;ākyamuni)的四谛(four noble truths)说就将人生的痛苦的最终原因指认为无明。1《羯陀奥义书》(Kena Upanisad)也是如此,所以它将无明与明或智慧(英文译文往往将其译为"knowledge")完全对立起来,而且说那些无明者"自认为自己很有知识"。2所以很自然,克服人生苦难和获得人生真理的正道就是摆脱无明和它带来的欲望(craving),获得开悟,解脱烦恼,一了百了。但是,就在奥义书传统和佛教传统中,也有另一种说法。它否认智慧(明)与无明可以被明确地区别开来,从而也否认智慧可以在完全不关联到无明时被获得。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11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事实、评估和可能
※ “性别”在中西哲学里的地位及其思想后果*
※ 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i]
※ 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 儒家原文化主导地位之含义:儒家复活的意识前提以及与印第安文化…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智慧、无明与时间》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智慧、无明与时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