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 哲学系,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本体”虽是哲学的核心性概念,但又常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事实上,本体大致可归结为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一,作为“事实本体”的“客体”形态;其二,作为“价值本体”的“主体”形态;其三,作为“客体”与“主体”之融合一体的“道体”形态。概括地看,传统西方哲学之所重者在“客体”形态,传统中国哲学之所重者在“主体”形态,而就未来整个哲学的发展来看,作为“客体”和“主体”之结合与超越的“道体”乃可能是一种代表哲学发展方向的本体形态。
关键词:哲学;本体;客体;主体;道体
“哲学”作为一门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自发生之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回顾哲学史不难发现,本体论几乎伴随了哲学的发展历程,甚至本体论常常可以成为哲学的代名词。例如,熊十力曾说:“谓哲学建本立极,只是本体论,要不为过。”(《熊十力全集》第3卷,第15页)之所以如此,在于本体论乃形而上学的核心,而形而上学乃哲学的主体内容。不过,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本体往往呈现为不同的形态。也就是说,伴随着哲学界对本体探讨的不断深化,本体之形态并不是固定且一成不变的,而是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所谓本体形态,是指本体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属性。对于本体形态进行厘清和展望,不仅助于对哲学本质的理解,亦有助于对哲学发展方向的把握。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整个世界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圣经》载:“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圣经·创世纪》)不仅西方经典如此,中国经典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人也是神创造出来的。例如,“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解字·卷十二》)“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第七十八》)根据中外经典这些记载,可以推导出两点认识:其一,神是无限的、完美的、圆满的;其二,人是有限的、欠缺的和不圆满的。对应地看,前者指神的本性,即“神性之实”;后者指人的本性,即“人性之实”。当然,从经验上讲,对于“神性之实”,我们既不能证成,亦不能证伪,所以不能妄下论断。不过,对于“人性之实”,我们仅凭经验即可下论断。即,其一,人生是短暂的,与永恒之间存在着张力。其二,知识是相对的,与绝对真理之间存在着张力。其三,意义是相对的,与终极价值之间存在着张力。由此来看,无论就人的肉体生命和人的知识,还是就人的价值追寻,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有限性。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说“人性之实”乃是有限的、欠缺的和不圆满的。质言之,人是有限的。
然而,人虽是动物,但非一般动物;一般动物是绝对有限的,而人的有限性是相对的,因为人类总是力求突破有限以追求无限。历史地看,人类这种突破有限以追求无限的努力表现为对于智慧的追求。具体来讲,相应于上述人之三个方面的有限性,人类对智慧的追求亦表现于三个方面:其一,突破生命的有限性,追求长生不老。这是人类一个古老而天真的梦想,史料对此有相当丰富的记载。比如,秦始皇曾派谴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之仙药。(参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二,突破已有知识,向绝对真理追寻。此种追寻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突破,故人类知识不断积累与增加,以至于曾出现“知识爆炸”之类的概念。其三,突破相对价值,追寻终极价值安顿。即,不断进行价值的探索,以寻求心灵的最终安顿。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的追寻促生了三种智慧:第一个方面的追求促生了宗教。人类为了超越生命的有限性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一是直接追求肉体的不朽,即长生不老。然而,这种追求是一条“死胡同”。二是追求灵魂不朽。尽管不同宗教的主张各不相同,但追求“灵魂不朽”乃是所有宗教的发生学原因。第二个方面的追求促生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即,对于自然界之知识性的探索促生了自然科学,采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促生了社会科学。第三个方面的追寻促进了人文学科的产生。即,基于人类心灵世界而对价值的探索促生了人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