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可不可以定义,“哲学是什么”可不可以回答,对于哲学界的人士来说,这是非常纠结的问题。有些学者鉴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的多次失败的尝试便宣告哲学是不可定义的,认为“哲学是什么”是个伪命题。但这样的宣告是不符合逻辑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哲学”这个词,如果代表一个概念的话,它就应该是可以定义的,因为它作为概念而言,必定是与他概念相区别的,既有区别,那就应该有根本的区别点,也就是说有它自身的本质属性。除非这个词不代表任何概念,如虚词。“哲学”当然不是虚词,因此“哲学”应该是可定义的。
概念无法准确定义,通常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被定义概念自身的原因。概念对象指向错误,或者概念的区分不严格,如美学中“美”的概念,以往一直把它当成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实体,这种错误的指向造成了美学研究的混乱,当代的研究中人们才意识到它只能是一个形容词,即这个概念代表的是一种情感而不是一种实体。(单国华《美源于主体的需求》上海:《社会科学》2007.1)而哲学则是区分不严格造成了无法定义。长期以来哲学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混为一谈。二是定义方式的问题。属概念确定不当或者种概念的差别比较不当。例如“人”的定义,属概念的确定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属性的确定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种差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但现在科学发现某些动物也有此能力,同时,这个种差指的是成年的人的正常状态,而没有包涵幼儿(特别是婴儿)和一些非正常状态的人,也就是说定义没有涵盖全部的外延。哲学的定义也是如此,首先是属概念不明确,许多人把哲学视为一门学科(学问、学说),但哲学根本就不是一门学科,所以定义也就无从下了,其次,将哲学活动的结果视为种差,与别的学科进行比较。但真正的哲学强调的是过程,是活动本身,“哲学始终‘在路上’”(刘福森《哲学不是什么?——一种哲学观》哈尔滨:《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P57),与结果关系并不大。从这一点看来,哲学也是完全可以定义的。
虽然追问和试图回答“什么是什么”,就是在进行哲学思考,但本文所要进行的主要不是哲学思考,而是对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建立在将哲学与对哲学本身的研究比较严格的区分的基础之上的思考,是站在对哲学本身的研究的立场上,对哲学进行的思考,也就是说是哲学学的思考。关于哲学学以及哲学观念对文化的影响的思考,限于篇幅,笔者将另文探讨。
一、哲学是为了人类生存之根本而进行的探索
要回答“哲学是什么”,首先必须对“哲学”一词进行比较严格的分析,即我们平时说到的“哲学”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概念,它所指向的是一个概念,还是多个概念。因为定义是规定概念的,而不是规定词语的,但在人们的习惯的思考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概念与词语等同起来,从而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划分,是全部逻辑的基础,是定义的必要条件。
“哲学”一词在通常情况下所指向的概念可分为“爱智慧”的哲学与对“爱智慧”活动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的哲学,后者才是一门学问(按照于光远等人的提议,可称为哲学学),而从古希腊人那里继承来的哲学(爱智慧)一词,指的并不是一门学问,许多哲学大家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康德早就说过:“对有些学者来说,哲学史(古代的和近代的)本身就是他们的哲学”(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说:“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关于它的知识一旦可能确定,这门科学便不再称为哲学,而变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了”(罗素《哲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9)。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4)。“海德格尔曾经明确指出:‘形而上学与哲学根本就不是科学’。科学给人们提供的是知识。既然哲学不是科学,那么哲学就不是知识。哲学所言的‘知’不同于知识的‘知’。海德格尔认为‘知’乃为哲学的‘思’。就是说,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想、观念”(刘福森《哲学不是什么?——一种哲学观》哈尔滨:《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P57)。杨国荣说:“2007年初笔者在斯坦福时,曾与罗蒂就有关哲学问题作过若干次交谈。在谈到如何理解哲学时,罗蒂提出了一个更为直截了当的看法:‘哲学不是学科(discipline)。’”(杨国荣《何为中国哲学———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若干思考》济南:《文史哲》2009年第1期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