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精粹综合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

赞一个0  损一下0
2013-8-17 作者:翟玉忠 点击:1006

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文化内核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集成、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从内圣到外王,圆融无碍,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

概括起来,中国的知识系统的主体分为两个互相关联层次。一是由道至名而至于法,分别由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学派组成,即道家、名家、法家。这是由内圣向外王、由天道向人道的路线,这一路线的集大成是兴盛于战国至西汉的黄老之学;二是由儒家最高“密法”,性命与天道之学(古人讲“学达性天”,亦称性命之学),它由孔子所传,由子思氏之儒发扬光大,但孟子之后已经鲜为人知。性命与天道之学是由理至性而至于命,也就是《易经·说卦传》所言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里的理,既是性理,也是事理;这里的性,乃心性;这里的命,指天命,天道,所谓“命自天降”。其路线是由人道达及天道。

前一个知识体系整体上是由天道至人道,后一个知识体系整体上是由人道至天道,二者相互贯通,就构成了能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

一、道、名、法三者的本质及其间的辩证关系

《老子》道经开篇的的几句话精妙地表达了道、名、法之间的关系。上面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1973年才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老子》(甲本)的写法,后世为避汉文帝讳,将两个“恒”字改为“常”。今本《老子》全句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改法很不好,因为在先秦文献中“恒”字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道论类作品中,是表达终极性的概念。比如在上博简《恒先》中,“恒先”就指道;在马王堆帛本《易经》中,“太极”写作“大恒”。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里的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意为无形相、不可言说的天道,大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为言说。“名可名”也是这样,第一个“名”是名词,第二个“名”是动词,通“命”,有命名的意思。北京大学所藏汉简《老子》就直接写作“命”,上面说:“名可命,非恒名也。”

那么“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全句是什么意思呢?后世学者人人臆说,莫衷一是。要理解它的真义,我们还是要看先秦时人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淮南子·道应》有一段齐桓公与轮扁的对话,其中作者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总结。故事说:“桓公读书于堂,轮人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书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六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意: 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一位做车轮的工匠在堂下砍削车轮,他放下手中的椎子和凿子,问齐桓公:“君王您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是圣人的书。”这位叫轮扁的工匠又问:“这位圣人还活着?”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马上说:“那您读的只能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了,一下变了脸色,怒道:“我读圣贤书,你这工匠凭什么讥笑我?你说出理由来也就罢了,如说不出理由来,就处死你。”轮扁不慌不忙地说:“好的,我说出道理来。试拿我做车轮的体会来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如果榫头大,榫眼开小了,就会涩滞安不进去;如果榫眼开大了,榫头做小了,太松滑动不牢。不松不紧,得心应手,达到神妙境界的技术,我无法传授给我的儿子,而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这技术;所以我尽管年逾古稀,年老无力,还得亲自做车轮。由此可见,圣人的话中如果有高深神妙的精华,但由于不能言传,所以也必定会随着圣人死去而带走,而只有那些可以言传的糟粕留下来。”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首页 下一页 尾页 1/6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 论文化建构主义与再启蒙——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论略之七
※ 古代哲学传统的诠释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
※ 生存·协理·代管:中国古代女性的权力
※ 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i]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
 ※ 暂时没有网友给《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点评。
 ※ 暂时没有网友给《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