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原创佳作>人物春秋>[文体]散文杂文
白天  黑夜
放大(+)  缩小(-)

连升路上话连升

赞一个0 打个赏0
2016-10-22 作者:林荣发 点击:608
点击浏览林荣发作品专辑

道光在此时,选派他出来“救火”,可能正看中他的“骑墙”。琦善接手的是一个两难的差事:一方要与英国人讨价还价的议和,一方面又不能背朝廷定下来的禁烟方针。所以,他在广东一方面为了不刺激英国人尽力作出一付求和的诚意,下令不准擅自向英军开炮,强令拆走海防的全部木排铁链,裁减兵船三分之一,遣散船工水勇,削弱海防力量。另一方面也抓紧收缴鸦片。琦善在直隶总督任上缴获鸦片十三万两,仅次于两广总督邓廷桢二十六万两(广州是鸦片最主要的走私地)。

其实,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强权政治的真理。

英国人并没有理会琦善的“友好”,而悍然出兵偷袭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七日,英军以陆军少校伯麦为司令,出动20多艘战船和陆战队2000多人,从穿鼻湾登陆,分兵向虎门的沙角和大角炮台进攻。战斗异常激烈,从清晨打响一直延续到下午,双方施发炮弹上千发。大角首先失守。大角部分将士突围到沙角炮台继续抵抗。陈连升指挥沙角守军同数倍于己的英军力战,数次打退英国的进攻。后来英军在汉奸的带路下,架起竹梯攀登上形势险要的沙角后山,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沙角炮台腹背受敌,仍然英勇力战,使用杠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伤爬山而上的英兵数百人。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关天培和驻守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只有数百兵力,无法前往支援。陈连升孤军奋战,火药消耗殆尽,守军伤亡甚重。陈连升“请备兵与火药”,琦善又不许。陈连升只好率官兵用弓箭射杀,然后抽出腰刀冲入敌阵,进行殊死搏战。肉搏中,陈连升不幸中弹,壮烈牺牲。陈长鹏见父亲阵亡,悲愤中执戟冲入敌群,连杀数敌,自己也受伤十余处,最后投海捐躯。沙角数百名守军,连同陈连升之子武举陈举鹏、守备张清龄全部壮烈牺牲。陈连升成为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

英国人恨陈连升坚守沙角不屈,使其损兵折将,“脔割其尸,并将坐骑黄骠马掳去香港。”

陈连升的悲剧,接踵而来的是关天培在靖远炮台阵亡——孤立无援、弹尽人亡,几乎是与陈连升如同一辙的悲剧。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多的这类人为的悲剧,似乎专门为这一段坎坷不平的历史,增添一些斑斓,好让后人为之扼腕兴嗟。所以,林则徐疾首发问:“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这是林则徐在关天培阵亡后,写的一幅挽联中的诗句)

陈连升的阵亡,他的坐骑黄骠马悲哀。黄骠马被掳到香港后,英人喂它,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也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烟台的方向悲鸣嘶叫。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5月,因绝食而死在香港。人们尊它为“节马”。清同治元年(1860年)虎门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样,右营游击赖建犹重修虎门寨关忠节祠,在内壁立“节马碑”,“绘其形,颂其节,刻于石碑,让群众供奉拜亲。”碑料为黑云石,碑长1.5米,宽0.4米,厚0.023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前段刻着一幅栩栩如生的节马图,后段是赞颂节写的《书马行》诗文。为此,1990年5月30日《解放军报》特发一篇文章,赞叹说:“马无‘节’将随人仰俯;人无‘节’必屈膝折腰。”

首页 尾页 2/3页
 
其他网友正在浏览...
 ※ 经历,人生的一笔财富
 ※ 无 题(五十四崇尚成功,宽容失败)
 ※ 乔伊&橙
 ※ 北京笔记,无 题(133)
 ※ 我把它叫做雨
 ※ 北京日记,饶浩成精彩博语荟萃(十四)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