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1053-1135),原字行可,学号龟山先生,将乐人。
杨时从小聪明聪明灵敏。他4岁开始读诗书,8岁就会吟诗作文,人称神童。北宋治熙宁九年(1076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杨时又投于程颐门下,钻研理学。一天,杨时与游酢一同去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程颐正午后休息。为了不惊扰老师,他俩静立门廊下等候。门外大雪纷飞,积雪一尺多厚。程颐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门立雪”由此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杨时终于学得程颐的真谛,成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杨时的思想对后代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崇宁五年(1106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杨时体恤民力,为减轻百姓的负担,怒斥“花石纲”之害,主张废除王安石的茶、盐二法。他出生在客家擂茶之乡的将乐。将乐是古老的茶乡,早在隋唐时就已盛行擂茶,邻里茶话桑梓,其乐融融。但是,茶税之重,他也亲眼目睹。所以,他上疏朝廷说:“今茶租钱输之如故,而榷法愈密,是榷之又榷也。趋今之变,若未能尽驰其禁,犹当少宽之也。”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宣和六年(1124年),杨时为秘书郎。翌年三月,他上书《与执政论时事答刂 子》,建言10件大事。从“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杨时再次上疏进朝廷,请除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建炎四年,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仍龙图阁直学士,并赐他官绢200疋、白银300两,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
杨时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俭朴,但仍笔耕不辍,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杨时在家乡将乐去世。逝世时,他依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朱震《故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致仕杨公行实》)朝廷诰赠他为左太中大夫、太师太中大夫,谥“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