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862—925),字信通、详卿,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唐光启元年(885),王审知兄弟携母徐氏率军一万多人随王绪、王潮,辗转南下,进入福建。在征讨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丰田)后,进驻青水昆冈(现永安青水龙吴村)一带长达五年。他们先后建造了罗兜祠、上官厅、中官厅、下官厅、兵房、兵坪、马道、练兵场”等一系列军事设施,还立屋官厅为“三王祖祠”。
王审知义军到青水昆冈时,他的母亲不堪行军颠簸劳顿与惊吓,身患重病,再加上思乡心切,茶饭不思,身体每况愈下。当地百姓闻知,请来一位身穿黑袍长者来到王母床前,只见他从袖中取出茶叶少许,放入碗中沸水冲泡片刻。王母饮后,顿感神情好转,问:“此系何物,竟有如此神效?”长者答曰:“此系当地产野生茶叶,百姓也常冲泡饮之,以提神眼明解乏”。王母若有所思道:“解乏汤、青水伴、思故土、茶当饭。真乃茶中极品也!”王审知见母亲忧愁尽褪,不甚欢喜,道:“此茶产于青水山乡又有如此功效,就名曰乡茶罢”。自此,青水昆岗茶被称为“乡茶”。在昆冈,谁家有病痛,就用昆冈水泡昆冈茶,再配生姜冲服,很快就能治愈。再将泡饮后的茶水滤干,取出叶片贴在木板做的墙壁上,待干后,让叶片自然脱落,收起后再泡,直至茶水变清。如此反复,家中就平安无事,百姓们都说这是天子降福庇荫的结果。邻近乡里百姓也跟着开荒种茶、贴茶叶片在析墙上。至今,青水昆岗一带还可见老太婆在板壁上贴“神符”的习惯,就是从贴茶叶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光启二年,五审知母亲徐氏后来病逝葬于永安市青水乡龙吴光坑村。墓坐北朝南,墓名“梅花落地”,墓状为椭圆形,主要由“梅花芯、梅花瓣、半月牙池塘”三部分组成,及水池等其它附属设施,墓中呈“凸”钟形。近观如铜锣,墓方圆似五朵梅花瓣围绕,微微隆起,栩栩生辉,故又称“梅花落地”,远视如圆月,又称“东边挂月”,墓桌、墓碑、墓手、墓脚、墓埕等十分完美。据说徐母逝后,王审知兄弟曾留儿辈和军队守墓。山下的龙吴村至今还居有三王后裔900人,村里光坑王氏宗祠供奉的三王神像和高悬的“开闽第一”匾额,印证了儿孙留下守墓的史实。
乾宁四年(897)王潮去世后,王审知继位,朝廷任命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天祐四年(907),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后唐同光三年(925),王审知去世,终年64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