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用梵高那样的粗犷而灼烈的浓笔,为我们绘出一幅真实的历史情境。让我们直到今天仍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哥德说“一篇诗的真正力量和作用全在情境,全在母题(即主题)。”“只靠情感和铿锵的诗句反应不出一种存在”。《火把》不是概念的宣传,不是空洞的呼喊,它的人物内心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当年的历史背景血肉地结合着,形成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空间和真实的情境。这首诗深深地植根于动荡而严酷的现实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当年有不少城市专场朗诵过这首长诗。一首诗不仅客观地传达某种情绪,重要的是能以激发情绪。诗的真正力量也就在这里。如果一首诗不能激发人的情绪就谈不上是一首真正的诗。
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艾青为什么抓住相近的题材不放,年轻时写了《向太阳》
、《火把》等,到了晚年又创作了《光的赞歌》,这是不是说明诗人的创作境界不够宽阔?我认为不是。一个才能高的艺术家所以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正是由于他能紧紧抓住了和他个性相近的题材的缘故。梵高一生执迷地画了许多幅向日葵,谁也不会说梵画的题材太狭窄了。艾青所以执着地赞美象征光明和民主的太阳和火把,是与他的人生遭遇和体验以及历史情境有着深深联系的。反之,一个诗人失去发挥个性的生存条件是很难写出诗来的。从艾青一生创作历史来观察,也可以得到证明。事实上,题材相近的诗,对于一个有才能的诗人来说,并不是重复,而是随着客观与主观情境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开拓新的境界。当今的小说可以成为系列,为什么诗就不可以?